小琉球三大風景區收費景點:
美人洞 /山豬溝 /烏鬼洞
開放時間:4月-10月 7:00-18:00、11月-3月 7:30-17:00
收費標準:
具有下列資格之一,持相關身分證明文件時,進入公共造產風景區免予收費:
(一)本鄉鄉民(需出示身分證)。
(二)因公執行職務人員(需本所同意者)。
(三)低收入戶、中低收入戶或身心障礙者及其監護人或必要陪伴者一人(需出示相關證明文件)。
(四)志工憑志願服務榮譽卡(需出示榮譽志工證)。
(五)未滿六歲以下兒童(需出示能辨別年齡之證件)。
(六)其他經本所核准者。
票價:全票120元/半票80元/團體票100元(團體人數20人以上者)
美人洞
不僅是一處景色幽美之名勝,亦是一處啟人遐思之古蹟。
傳說:「明萬曆年間,蘇州有一佳麗,豐肌膚,美姿容,秀髮披肩,眉黛含春,能歌善舞,顧盼生姿,
隨父宦北上,舟行海中,遇風傾覆,女浮船板,隨波逐流,與家人失散,飄至本嶼,飢食野果,渴飲清泉,歲月悠悠,竟不知其所終,後人遂名其棲息之所為美人洞……。」
此說足以啟人遐思,故青年男女往遊者眾。
另傳:
因小琉球全年雨量不多,天氣又熱,汗流浹背的每一天,無水源的他們洗澡/洗衣對當時的鄉民來說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.
鄉民生計都由男人以捕魚為主,為適應無情之討海生活,男人遂成為出海捕魚之主要人口,影響所及,「重男輕女」
之觀念根深蒂固,深入島民腦際中,加以當時謀生困難,女子遂為家計上之一項負擔.
民國69年前無自來水及電源,大多以補漁為生,將補獲魚換取生活物品及鑿井工具得來不易的水源.
對於生活困苦的家庭找水源是每天必定的工作。
據說:有一天一名婦人走到美人洞口,發現不遠處有微微水滴聲,為了能找到乾淨的水源,她鼓起勇氣順著陰暗的洞穴爬進去,她慢慢的模黑沿著潮濕的穴壁,爬進洞底摸到了一潭水源,於是她高興的趕緊回家告訴家人,並攜家帶眷來到這裡,可以暢快的取用冰涼的山泉水好好的梳洗,每沐浴完走出洞口時,每個人都煥然一新如美女般美麗,因此而得此名。
美人洞全區導覽圖
美人洞全程輕鬆走完大約一至一個半小時,步道陰涼不會過熱,還可欣賞海景,這兒也是可以看到漁民箱網養殖的作業,
及珊瑚石的地形喔!不過有些步道因為包在珊瑚石內,會些許感覺較不通風,悶悶的感覺,不過也不致於太讓人不舒服。
美人洞-曲徑探幽
美人洞-散步道
美人洞-仙人洞的休憩區
美人洞-遠望箱網養殖
美人洞-蟾蜍石
美人洞-望海亭
美人洞-天外天獨照
山豬溝:
全程走完也約一個半小時《山豬溝》名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
一:早期小琉球長孫娶有拜天公的習俗,養豬人家認為,豬隻腳蹄若是「五爪蹄」代表不吉祥,因此會將「五爪蹄」的豬野放到樹草茂盛的山豬溝,不知情者看到「五爪蹄」的豬,以為看見的是山豬,所以把這裡取做《山豬溝》
二:傳說故事中,以前有隻山豬精潛修數百年,可隨意變化人形。某日趁仙女在海邊沐浴時,偷走仙女的彩衣,想藉此脅迫仙女架給他;
仙女先是假裝答應,等拿回彩衣後便揚長而去。山豬精因被騙而整日相思嚎啕,最後為情而死,後人便把這個山溝稱為《山豬溝》
三:在山豬溝岩壁向陽處,有種植物名叫「山豬枷」,這種植物因喜好生長於珊瑚礁岩壁上,為珊瑚礁岩的優勢樹種,耐鹽、耐風,
可形成大片灌叢,且因灌叢十分濃密茂盛,不利動物進出,連生長於山野間的山豬都有可能因誤闖而「卡」住動彈不得,因此稱「山豬枷」,
所以相傳山豬溝的命名與「山豬枷」名稱有關.
山豬溝生態步道 島上保留最完整的原始植相地區!
IG拍照推薦
山豬溝生態步道內部
不管《山豬溝》的真實由來是哪一個,故事總能豐富一個景點的色彩,增加遊覽時的樂趣
回到《山豬溝生態步道》地理環境來看,這裡是斷崖所形成的一處山溝,迂迴四百公尺,
是小琉球保留最完整的原始植相地區,也是高位珊瑚礁石灰岩植群的代表區域
沿途隨處可見珊瑚礁及貝殼化石,珊瑚礁上也長滿著各種熱帶植物和蕨類,錯綜複雜的根系非常壯觀
站在木棧道上,由下往上拍照,可以拍出氣勢滂礡的照片,完全顛覆一般人對小琉球的印象
IG小琉球隱藏版拍照景點,非常推薦大家來《山豬溝生態步道》,可以飽覽小琉球原生植物茂盛的一面
《山豬溝生態步道》售票口對面的黑糖冰淇淋、炸飛魚卵、飛魚卵香腸非常好吃,喜歡飛魚卵的人記得順路買一下
山豬溝內往一線天的獨照
山豬溝-枕木步道獨照
烏鬼洞:
烏鬼洞的傳說紛紜,烏鬼洞往昔曾發生一段黑奴血淚史:由於琉球嶼與呂宋島遙遙相對,來往其間之船隻為避風浪,
常於島邊拋錨停泊(該洞北方蛤板外海有錨泊地),該洞之黑奴則於黑夜,潛行海中,以鏢器把船底穿洞,待船員發覺時,
船已入水,載重輪船就此沈沒,烏鬼即將船上物件、食品悉數搬運一空。後來由於沈船事件屢次發生,引起航海船隻之注意,經過調查,始悉烏鬼所為,遂另擇地登陸搜查巢窟,乘黑夜之際,將柴草堆積洞外,引火焚燒,烏鬼盡死洞中,屍體骨灰無數,從此沈船事件即鮮有發生。
烏鬼洞之由來,
另有記事碑文一方置於珊瑚礁壁之上,其內容略以:
「明永曆十五年,延平郡王鄭成功光復台澎,驅走荷人,
少數黑奴未及時歸隊,逃來本嶼,潛居此洞。數年後,有荷軍小艇於此洞西北之蛤板登陸,觀賞風光,黑奴乘虛搶物燒艇,並盡殺荷軍,旋被搜尋英艦發現艇毀人亡,乃上岸搜索,但黑奴潛伏洞中,百般誘脅誓死不出,乃堆柴灌油引火,悉數焚死(清章占秋謂係被泉人所焚斃),後人遂名之烏鬼洞,悉指黑人曾棲息此洞也。……」
烏鬼洞
附近小坡處有兩隻大蚌化石遺跡,直徑約一公尺,深印入岩壁中,花紋清昕,據云已有數十萬年之歷史,深具學術研究價值,是以該洞已成為島上最具盛名之觀光勝地,歷經滄桑數百年,洞穴已閉塞泰半,鄉公所為維護古蹟,發展觀光事業,
特於洞外岩壁刻以「烏鬼洞」三字以資紀念。